今天的投資銀行與法規課程為看金融風暴紀錄片,片中清楚的解釋次及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來龍去脈,拍攝的手法不像其他的紀錄片只剪接讀者或是觀眾想看的部份,而是完整的呈現發生的緣由、過程、結論,並由該政治歷史角度來詮釋不同黨派的政商與許多德高望重的財政、經濟教授..甚至片中也提到許多學者甚至評論家事後採訪紛紛坦承也都是有拿錢來辦事的心態寫下有利於財團的報告..有許多金融機構也是透過類似複雜的政商人脈絡寫下對金融市場的評語。

  片中提到銀行接受法律詢問時,爲什麼要將債券一包在包的包成優良產品賣給不知情的消費者,明知道這是毒藥卻還要繼續販賣,難道不會良心不安?或是評等機構都沒有注意到這是個極大的不當行為嗎?片中訪問了幾位大人物,他們只能說他們提供他們專業的"意見"...。所以,涵義是我走到銀行門口,遇到招攬推銷的銀行員,他提供他專業的"意見"講了1個小時就是要告訴我這產品是多麼的暢銷與保證,就因為後面是由該政府與信評機構做過專業的"意見",所以消費者可以100%放心的購買,因為穩賺不賠...這時候的信評機構的"意見"兩個字的涵義,由雙向道變成了單行道,因為有他們的擔保所以我們可以放心購買,所以他們一率無需對"誤導"兩個字負全責,就因為他們只是用他們專業的"意見"來評語。

  讓我想到幾天前看的電影「那年,我們追的女孩」,男主角說了一段話,有些答案,是無法像學校填空格一樣有正確解答,因為有許多都是模糊的解答,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判斷去決定是否正確,人生中只要走錯了方向,後面就要用更多代價去彌補。影片中有一小段是訪談者比喻醫生開藥單的情況,病人不知道醫生開的新藥是由醫生在外面擔任顧問的藥廠所販售的..

  讓我很感嘆,由於金融風暴導致不信任,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會倒了,還有什麼能相信不會倒的?不會被騙的?看了許多的相關資訊的雜誌、新聞,讀者最終不能相信單一資訊來源,即使相信了多元化時代的資訊,也要有自己的判斷,才不會當這時代中文字遊戲裡的"文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